文明无小事 “以细行律身”
宋定一
《随地乱吐陋习惹人烦》——“做‘六不’市民,共创文明城”系列报道(见2017年5月5日《湘潭日报》第4版)标题赫然醒目。
“随口一吐,吐掉了风度,也吐掉了文明。”整洁、文明、宜居的城市环境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讲究卫生,爱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大家都应该自觉自律。市民王女士的话说到了笔者的心坎上。
文明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是城市大发展、群众得实惠的最好诠释。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从低级文明到高级文明不断进展的过程。文明分为四个层次,即环境文明、行为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四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其中“行为文明”是重要一环。
从小道理说,行为文明与否直接反映到一个人的素质、品位,就大道理而言,它又牵涉到“国格”。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2006年3月在新西兰国家的一家超市门口所见白纸黑字的“告示”让我刻骨铭心……告示是这样写的:“中国大陆游客:如需进入本入店须经导游组织整队进入。谢谢合作”。目睹告示,我当时就感到很愤慨,这不是对中国人的歧视吗?马上联想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法国的租界上竖着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警示牌,两者不是如出一辙吗?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但是,后来我又“自省”,一只巴掌不响。正是由于一些国人的不文明行为才导致事情的发生。据媒体报道,部分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行为不文明是出了名的。一些使用英文的国家,在公共场所诸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皮果屑”“请勿践踏草皮”“便后及时冲洗”等警示语都是用中文标示,令人反省。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以良好的形象展示在社会大舞台上,这个形象,其实就是别人眼中衡量自己的标尺。一个人的素质高低,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在“时时处处”的小事之中。生活小事处处连着大事,也连首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尚书》中言:“德行没有恒定的榜样,以善为准则就是榜样;善没有固定的模式,在于行为能符合纯正的德行。”一个人的形象好不好,与能不能以德润身,注意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小处知礼守礼,是息息相关的。
“一个人的言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因此古人多有提倡:“不知礼,无以立也”“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东汉三国时期的刘备临终前给儿子刘禅的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流传至今。刘禅虽然没有好好地践行,但不少先贤还是很注意“以细行律身”,小处从不随便。
古语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一个人修身养性,需要从自己的“小处”做起,善于用道德的标准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详加察鉴,辨明良莠,弃恶扬善,品思后行。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在连续两年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正处于攻坚的关键时刻,硬件上去了,“软件”建设则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湘潭人。
2017年5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