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2016年手机阅读率达到66.1%,已经连续8年增长。
党的十八大把全民阅读首次写进了中央的决议,同时,“倡导全民阅读”连续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足以表明党和国家对阅读的重视。此外据媒体报道,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目前正在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专家认为,我国在逐步将“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过程中,阅读“碎片化”“快餐化”现象仍待改观,提升阅读质量,丰富知识养分,有待各界共同努力,倡导更健康的阅读习惯。
我们在为公民阅读数量不断提升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公民阅读的质量还有待提升。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手机、微信、电脑等网络阅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浅阅读。这与我们提倡的阅读丰富自我、修身养性等更深层次的纸质深阅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些阅读者的阅读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阅读习惯还不够成熟,不能真正沉下心,深阅读难以为继,只能靠浅阅读拼凑,从而导致阅读内容的“网红化”“快餐化”。这一点从各大书店、各大网站的销售榜也可得到印证,那些排在前列的永远是相对肤浅、休闲的书,而真正的好书、经典很少能挤入前十。诚然,看闲书也算阅读,未必没有好处,但离全民阅读的宗旨未免太远,希望靠这种阅读提高国民素质,怕是缘木求鱼。
笔者期待,全民阅读能够及早进入“提质”时代。这首先需要国人自觉进一步强化对阅读的意义、目的、方式和作用等的认识,多读好书、多读经典。同时,相关方面还要创造“慢生活”和深阅读的基础与条件,加强深阅读的引导、文化生产的指引,提倡百花齐放的文化产出与消费。随着阅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阅读的量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自然就能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目的,我们的社会也会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庸俗肤浅、多一些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