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湘潭经开区召开“活力之城”暨总部经济园区顶层设计座谈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少峰,北京大学中国体育与休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黄向军受邀前来参会,并为“活力之城”与总部经济园区建设出谋划策,提供思路。湘潭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孙银生,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束林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区产业、规划、财政、社会事业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针对湘潭经开区推进“活力之城”与总部经济园区建设工作情况分别进行介绍。
今年,湘潭经开区明确要着力打造“汽车之城”、“活力之城”、“智慧之城”、“开放之城”,并成立“四个城”建设领导小组,推进“四个城”建设。在“活力之城”的建设上,湘潭经开区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快“湘江活力运动城”建设,加快推进产城融合,通过创新引领进一步激发活力。
“活力之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张束林表示,活力之城定位为各种现代元素高度融合的城市之光,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营运,提升在建项目,提速要建项目,规划上提出必建项目。
围绕“活力之城”和总部经济园区的建设,陈少峰与黄向军两位教授从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
陈少峰认为,湘潭经开区提出“四个城”的建设思路为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面驱动的动力。在“活力之城”的设计上,陈少峰认为,湘潭经开区要把文化与文化产业作为重要元素进行综合考虑,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着力打造文化体育、旅游、城市配套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四个板块,通过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吸引年轻人和创业者集聚九华。
同时,在总部经济园区建设上,陈少峰提出了建设文化科技产业园、打造企业集聚注册性的总部经济建设思路。
陈少峰建议湘潭经开区在未来“活力之城”的建设上,可以建设五个“一流目标”:建设一个文化产业板块,建设一个汽车体育文化中心,打造一个主题性、国际化的活动品牌,打造一个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的地标,推出一个文化产业的主管上市公司。
黄向军认为,湘潭经开区在活力之城建设上要在实业基础上发展文化,通过文化产业激活总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利用传播的影响力,着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动总部经济园区的建设。
“感谢两位专家为湘潭经开区活力之城的建设注入了活力、增添了特色。”孙银生说,通过两位专家对于活力之城与总部经济园区建设的指导,为顶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与思路。
孙银生指出,“活力之城”的顶层设计要从特色怎么打造、产业怎么选择、配套怎么完善、空间怎么布局、项目怎么支持、活动如何可持续、负面元素如何避免、效益怎么最大化等多个角度来综合考量。下一步在活力之城的建设上,要尽快确定专业公司来编制“活力之城”规划,加快配套规划的编制和落地,进一步推进和提质已有项目的管理、运营,同时也要加快总部经济园区的设计、规划与配套。
陈少峰简介:
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64年出生于福建省漳浦县。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科技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专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家(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中央文化产业30人论坛召集人之一,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召集人,中国民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