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鸣向我们介绍房屋的情况。(记者 罗韬 摄)
探寻历史建筑系列报道
莲城网5月15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雅)易家湾,地处昭山脚下,依湘江湾而生、扼水陆交通咽喉,其中自然生成易家湾老街,造就商贾云集之盛况。
5月12日,我们和昭山地方历史爱好者方欣文一起走进这条老街,探寻百年商行——余大有商行的沉浮故事。
石板路上的往事
易家湾的老街,地处昭山南麓、湘江东岸的易家湾内。过去,老街南起窑洲下港桥,北至岳公岭,长约1000米。目前,老街西起湘江易家湾码头,东至街中心,东西长不足400米。当我们漫步在老街上时,感觉这是一条被遗忘的街道,人烟稀少,萧条冷落。方欣文告诉我们,目前,因城市的发展需要,这条老街正在进行大面积的拆迁。
从老街街口走至余大有商行,不过5分钟的路程。看着陈旧的建筑,很难想象多年前,这家商行的繁华模样。如今,这座百年商行住着余大有的孙子,余国鸣一家三口。
余国鸣告诉我们,之前有关专家鉴定,商行初建于清末。在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易家湾有百多家店铺,几十家作坊,而生意最好的当属余大有商行。当时,商行以粮食为主营业务。方圆百里,上至株洲的龙头,下至长沙的跳马、嵩山,许多商店、农户均与余家有交易。远方货客经常主动送货上门,粮食、枯饼交易,每天少则几千斤,多则上十万斤。
“你看,大厅中央的这条石板路很少见吧,它见证着昔日商行的辉煌。”余国鸣说,因为当时每天有很多货物需要运输,所以才修建了这条石板路,便于推车进出,一般的私房是没有的。忆当年,商行车水马龙,万商云集,以绝对的优势垄断全街,享誉长沙、湘潭及省内部分地区。
“在我爷爷那个时期,家里虽然赚了不少钱,但是爷爷从不会因为利益而压榨百姓,从不刁难压价,而是给百姓提供各种便利,还经常做慈善。”余国鸣告诉我们,每遇到天灾涨大水时,爷爷都会伸出援手,免费为灾民提供粮食。
昔日繁华能否续写?
因经历过兵灾、战火以及自然灾害等的摧残,易家湾的商业逐渐没落,老街上的多数老字号品牌也消失殆尽,而余大有商行也因此歇业。方欣文告诉我们,1944年6月,日寇纵火烧了易家湾,老街几乎全被烧毁。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前夕,国民党派飞机投掷燃烧弹、炸弹,老街几成废墟。目前,我们现在很难找到历史繁华的旧迹,只能从老人们嘴上听来些关于老街的故事。
余国鸣说,因为历史的原因,他是在1993年时才重新搬回老宅的。20多年间,老宅进行了多次修缮,有一部分房屋也因为建设加油站而被拆。当时570余平方米的房子,如今所剩不多。我们跟随余国鸣参观了现存的房子,包括大厅、后院、阁楼等10余间。
方欣文告诉我们,余大有商行是否列入地方历史建筑保护对象,还有待有关部门认定。目前,我市的第二部地方性法规《湘潭市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正在制订中。我们希望,这些见证着历史繁荣的建筑能保存下来。
面对老宅的未来,余国鸣同样殷切盼望它能保存下来,同时由相关部门修缮,让其能恢复当时的原貌。
我们走出余大有商行,看着满街的斑驳,曾经的岁月似乎缓缓在其间流淌。短短一段老街,还有着庞杂深远的文化等待人们去发掘。